在中國福州馬尾,一座承載著近代中國自強之夢與海洋情懷的宏偉建筑靜靜佇立,這便是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這座博物館不僅是歷史的見證者,更是船政文化的傳承者,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展覽形式,吸引著無數游客與學者前來探尋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籌建于1997年,初名中國近代海軍博物館,2004年全面改版并更名為現名。它不僅是一座專題博物館,更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國家國防教育示范基地等多個國家級榮譽的獲得者。2024年8月,它更是榮膺國家二級博物館的殊榮,這標志著其在船政文化傳承與弘揚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2022年1月,船政博物館遷至船政文化城馬尾造船廠片區原綜合倉庫內,展廳面積達到約4500平方米。在這里,兩個基本陳列——“自強之道——船政歷史文化陳列”和“閩都瑰寶——船政文化攬勝”為游客們展開了一幅幅生動的歷史畫卷。
1、自強之道:船政歷史文化陳列
十九世紀,中國面臨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仁人志士們開始探索民族的救亡、自強之路。1866年創設于福州馬尾的船政,就是近代中國人探索國家自強之道的重要實踐產物,承載著追趕世界、捍衛海權的時代夢想。船政在其發展過程中,通過不懈的努力,開創了近代中國造船工業、工程科學、近代教育、海軍建設等事業的基礎,錘煉出了以科學與愛國為重要標志的船政精神,對中國社會的近代化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步入展廳,這里,我們仿佛穿越回了那個風雨飄搖的十九世紀,感受到了中國面臨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艱難與困惑。工業革命在歐洲的全面興起,使得西方列強國家憑借先發優勢,以堅船利炮開路,加速向全球進行擴張。而古老的中國,則接連遭遇列強入侵,面臨前所未遇的巨大變局。為了挽教危亡,謀求自存,中國人民開始了尋求自強的探索。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船政應運而生。作為中國第一個專門的海防近代化國家機構,船政設于福州的海上門戶馬尾,將海上自強作為目標,以“權侵諸我”為原則,通過契約化形式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在這里,中國人掌握了造船技術和海軍知識,開始了中國海上力量走向近代化的時代跨越。
展區中,一件件珍貴的文物、一幅幅生動的圖片,以及逼真的復原場景,將船政的誕生、發展、壯大歷程娓娓道來。我們仿佛看到了那些懷揣著強國夢想的船政先驅們,如何在艱難困苦中堅持不懈,最終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船政教育展區則展示了船政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卓越貢獻。船政創建時即高度重視教育,專門設立新式教育機構,開展工程技術和海軍軍官教育。這里培育出的新式人才,不僅解決了涉海事業的急需,還成為中國社會近代化的星星火種。展區中,我們看到了那些曾經在這里學習、成長的杰出人物的照片和事跡介紹,感受到了他們身上的科學精神和愛國情懷。
政制造展區則展示了船政在造船工業方面的輝煌成就。通過學習、引進歐洲工業技術知識,船政建成了大規模的造船基地,掌握了蒸汽艦船以及蒸汽機、鍋爐等核心裝備的設計建造能力。在這里,我們看到了那些曾經馳騁在海洋上的船政艦船模型,感受到了它們所承載的榮耀與夢想。
船政海軍展區則展示了船政在海軍建設方面的卓越貢獻。船政造艦、育人、編練艦隊,被譽為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展區中,我們看到了那些曾經為保衛國家海疆而英勇奮戰的船政海軍將士的照片和事跡介紹,感受到了他們身上的英勇與無畏。
2、閩都瑰寶:船政文化攬勝
船政文化是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它包含了豐富的思想和精神內涵。在船政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以科學與愛國為重要標志的船政精神。這種精神不僅體現在船政的造船、育人、海軍建設等方面,更滲透到了船政人的日常生活中。他們追求科學、勇于創新、不畏艱險、敢于擔當的精神品質,成為了船政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是一座承載著深厚歷史底蘊與民族精神的殿堂。它不僅展示了船政的發展歷程和輝煌成就,更傳承了愛國情懷和民族精神。在這里,每一位參觀者都可以深刻感受到船政文化的魅力和內涵,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國近代海軍和船政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讓我們共同銘記這段歷史,傳承這份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射陽,這片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土地,以其豐富的自然資源、發達的農業和得天獨厚的海洋區位優勢,成為碳匯經濟發展的沃土。在這里,碳匯經濟主題館以其獨特的視角和詳盡的展示,引領我們深入探索碳匯產業的奧秘,共同見證射陽在雙碳經濟道路上的堅實步伐。
在國家政策的積極引導下,文化產業發展呈火爆態勢,科技和傳統文化融合科普成為科技館關注的重要方向,相關展教資源建設逐漸得到重視。基于行業調研,本文分析國內科技館科技與傳統文化融合展覽教育的發展現狀和問題難點,以中國科技館“非遺+科技”主題教育活動為案例,研究科技與傳統文化融合展覽教育的思路、方法與模式,并對相關工作提出思考和建議。
在中國甘肅省的蒼茫大地上,馬家塬如同一顆璀璨的明珠,靜靜地訴說著先秦時期西戎與秦文化交融的輝煌歷史。馬家塬戰國墓,作為21世紀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不僅以其豐富的文物遺存震撼了學術界,更以其獨特的車輿文化,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窺探古代貴族生活與禮儀的窗口。馬家塬車輿博物館,便是這扇窗口的守護者,它以生動、詳實的方式,展現了那段遙遠而輝煌的歷史。
一座承載著深厚文化底蘊與現代展示技藝完美融合的殿堂,坐落于紹興市越城區東浦街道的浙東運河文化園內。這座宏偉的建筑,以其34000平方米的總建筑面積,傲立于綠意盎然的文化園區之中,仿佛一艘穿越時空的巨輪,引領著每一位訪客駛向那遙遠而輝煌的歷史彼岸。博物館以“千年古韻,江南絲路,通江達海,運濟天下”為主題,旨在打造大運河文化帶上的一顆璀璨明珠,向世人展示一幅波瀾壯闊的浙東運河史詩畫卷,一部熠熠生輝的越地文化華章,以及一幅寧紹山水交相輝映的風物長卷。
在中國廣袤的大地上,有一條公路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無數自駕愛好者,那就是被譽為“中國最美景觀大道”的318國道。為了致敬這條傳奇之路,雅安交建集團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川藏公路通車70周年和總書記提出傳承弘揚“兩路”精神10周年之際,精心打造了318公路文化體驗館。這不僅是一個公路文化主題場館,更是一個自駕川藏線的沉浸式綜合體驗空間,讓每一位到訪者都能深刻感受到318國道的壯麗與魅力。
張家口,這座鑲嵌在河北省西北部的璀璨明珠,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吸引著無數探尋者的目光。東臨北京的繁華,西連大同的古韻,北靠內蒙古高原的遼闊,南接華北平原的豐饒,張家口自古以來便是中原農耕民族與草原游牧民族交匯融合的橋梁。桑干河與洋河如兩條銀色的綢帶,穿境而過,滋養著這片熱土;大馬群山、陰山、燕山、太行山如四位忠誠的衛士,群山環繞,守護著這片古老而又年輕的土地
在繁華喧囂的都市之中,浙江省非遺館如同一方靜謐的綠洲,靜靜地等待著每一位探尋者的到來。這里,是歷史與現代交織的夢幻空間,是傳統文化與現代審美的完美融合,更是心靈得以棲息的詩意棲居地。這座建筑面積達35000平方米,展陳面積15153平方米的宏偉建筑,不僅是中國首座大型區域綜合性非物質文化遺產館,更是收藏、展示和體驗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寶庫,是傳承、利用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平臺。它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來自四面八方的游客。
余杭史前文化的璀璨篇章,從馬家浜文化的輕柔筆觸,到崧澤文化的細膩描繪,最終匯聚成良渚文化這一輝煌巨著。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我們追尋著歷史的足跡,探索著東方文明的圣地——良渚文化展館。
歷史展廳的設計是將歷史文化用特定的信息傳達給參觀者,在歷史展廳的設計中和房地產營銷、政府規劃、文化活動、企業成就等展示項目有所不同,歷史展廳更需要一種文化的厚重感,需要人們慢慢的體會,不是走馬觀花的欣賞,而是通過歷史文化的展示,了解文化內涵,知道歷史事件,我們需要按照一定的歷史事件的發展時間來進行展示設計。